一、按传输速率分类:从百兆到400G,速率决定性能
光模块最基础的分类方式之一,便是依据其传输速率来区分。不同速率的光模块适用于不同规模与性能要求的网络环境,主要包括:FE(Fast Ethernet,百兆)
GE(Gigabit Ethernet,千兆)
10GE(10G以太网)
25GE、40GE、100GE
400GE(400G以太网)
其中,传输速率越高,光模块的结构和制造工艺也越复杂,同时在传输距离、功耗、散热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比如在数据中心等高吞吐量环境中,100G、400G光模块已成为主流选择。

二、按封装方式分类:接口标准决定兼容性
封装方式不仅影响模块的外形尺寸、接口类型,也直接决定了其与设备的兼容性。常见的封装类型有:SFP / eSFP:适用于GE及以下速率,体积小巧,广泛应用于接入层设备。
SFP28:支持25G速率的SFP封装。
QSFP+:四通道小型可热插拔模块,支持40G传输。
QSFP28:适用于100G网络,结构紧凑、传输稳定。
QSFP-DD:双密度QSFP,支持400G传输,是未来高带宽应用的发展方向。
CFP / CXP:主要应用于早期的100G场景,但随着QSFP28的兴起,已逐步被替代。
选择合适的封装形式,不仅关系到模块本身的性能发挥,更直接影响到网络设备的适配性和升级空间。
三、按应用场景分类:匹配距离与容量需求
不同应用场景对光模块的传输距离与容量有不同要求,因此,光模块也可以按照其使用场景划分:单模光模块(Single-mode):适用于远距离传输,中心波长为1310nm或1550nm,传输距离可达几十到上百公里,常见于骨干网、城域网等。
多模光模块(Multimode):适用于短距离传输,中心波长为850nm,典型传输距离为100m~500m,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、局域网等。
用户在部署网络时,应根据具体的场景选择适配的光模块,以确保成本与性能的最优平衡。
四、按波长分类:波长决定信号传输方式
光模块的工作波长也是其重要分类依据,不同波长适配不同类型的光纤与传输环境:850nm:主要用于多模光模块,适合短距离高速传输。
1310nm:多用于单模光模块,适合中距离传输。
1550nm:适合超长距离传输,且具有更低的光衰减。
此外,在DWDM(密集波分复用)技术中,还会使用更多精细划分的波长,以实现多个信号在同一根光纤中的并发传输。
面对种类繁多的光模块产品,理解其基本分类方式,有助于我们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精准选择。无论是构建企业网络、升级数据中心,还是部署广域通信链路,选择合适的光模块,都是打造高效、稳定、可扩展网络系统的重要前提。如您对光模块的选型或使用有更深入的需求,欢迎咨询奥远峄创技术服务团队,获取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