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很多企业采购光模块时容易踩坑,要么图便宜买了速率不够的,结果数据传得慢,算力设备都空转;要么盲目追高买800G的,可自己的交换机只支持400G,最后只能降速用,白多花了钱。
光模块的需求不是看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,得结合自己的业务场景、现有的设备,还有未来一两年的发展计划来定,选对了才能既保证数据传得顺,又不浪费成本。搞懂怎么分析光模块需求,对企业搭通信或算力系统来说,是能少走很多弯路的关键。

企业对光模块的需求,主要来自三个常见场景,每个场景对光模块的要求都不一样,得分开看。第一个是数据中心,现在企业的数据中心里,服务器越来越多,交换机要连的设备也多,带宽不够就会“堵”。中小型数据中心,比如几百台服务器的规模,用400G光模块就够了,一般一台交换机配24个或者48个端口,刚好能连上千台服务器,传输延迟控制在几十微秒,日常的数据存储、简单的AI分析都能应付。但像那些做大模型训练的超大型数据中心,一个AI集群就有上百台GPU服务器,数据交互量特别大,400G的光模块已经不够用了,现在都开始批量装800G的,一个集群就要几千个光模块,而且延迟得压到10微秒以内,不然模型训练的进度会慢很多。
第二个是5G基站和核心网,5G的信号比4G弱,覆盖范围小,所以基站得建得更密,差不多是4G基站数量的3倍。每个5G基站都要装光模块,把信号传到核心网,一般用 25G 或者100G的,一个基站装2到4个就够。但核心网那边不一样,所有基站的数据都要汇总到这处理,数据量特别大,所以骨干传输网得用400G的光模块。
第三个是工业互联网,比如智能工厂里的设备监控、远程控制,还有智能电网的数据传输,这些场景对光模块的要求主要是稳定和省电。传输距离一般不远,大多在10公里以内,速率不用太高,10G或者25G就够。但工厂里的环境复杂,机器震动、油污多,温度波动也大,所以光模块得通过工业级认证,能在- 40℃到 70℃之间稳定工作,而且功耗要低,不能总换电池或者担心散热问题,毕竟这些设备都是24小时不停转的,一坏就可能影响生产。
企业在分析光模块需求时,有四个指标一定要盯紧。第一个是速率,得算清楚自己每秒要传多少数据。比如一个中小型AI训练集群,每次迭代传的数据大概是几十GB,用400G光模块,每秒能传400GB,完全够了,没必要买800G的,不然多花的钱都是浪费。
第二个是兼容性,得看光模块能不能和现有的设备配上。比如交换机的接口是 QSFP-DD 的,就不能买 SFP56 封装的光模块,插都插不进去。最好让厂商提供兼容性清单,对着自己的服务器、交换机型号一个个核对,比如华为的 CE6881 交换机能配哪些光模块,戴尔的 R750 服务器支持什么协议,都要确认好。
第三个是可靠性,不同场景对光模块的耐用性要求不一样。数据中心的光模块一般要连续工作好几年,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得超过100万小时,差不多是11年;工业场景稍微低一点,但也得50万小时以上。买的时候要让厂商出示测试报告,看看有没有经过高低温循环、振动这些测试,别买那种没经过认证的,不然坏了要停机换,反而影响业务。
第四个是成本,不能只看买的时候多少钱,还要算后续的运维成本。有些低价光模块,买的时候便宜,但用半年就坏,换一次就要停机,还得付人工成本,反而更贵。选的时候要找性价比高的,比如那种平均无故障时间长、功耗低的,长期用下来更划算。
奥远光通的光模块在满足这些需求上,做得比较贴合企业实际。它的产品从10G到800G都有,不管是数据中心、5G基站还是工业场景,都能找到对应的型号。
对企业来说,把光模块需求分析透了,不仅能提升系统效率,还能省不少成本。要是没搞清楚就买,要么传得慢拖后腿,要么花冤枉钱。未来数据量还会涨,光模块的速率会往1.6T、3.2T发展,企业现在选光模块的时候,也得稍微考虑下未来的升级需求,比如选能支持后续固件升级的,不用换硬件就能提升一点性能。奥远光通这种能覆盖多场景、兼容性和可靠性都不错的,对企业来说是比较稳妥的选择,能避免后续频繁换设备的麻烦。